黔桂交界秘境“烤鱼节”延续传统农耕文明

  在中国西南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生活着一群喜欢用节庆感恩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侗族村民,至今他们仍然保留已有上千年历史的“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传承着这一农业文化的重要遗产。

 

  近日,记者来到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在贯洞村见识了侗家人在稻田边的田坎上庆祝“烤鱼节”,吃“转转饭”。

 

  走过一段错落有致的弯曲梯田,在一片古树掩映、田草丛生的山顶小坝地,记者看到3名侗族村民一边拿着细长的竹筷手法灵活地翻腾着网格铁架上的烤鱼;一边往焦黄的鲤鱼身上撒盐巴调味。一阵清风袭来,鱼香弥漫,令人垂涎欲滴。

 

  “我和几个亲友在稻田里捉了180多条鲤鱼,如果不够吃,我再去抓。”39岁的侗族汉子陈禄卿说。

 

  陈禄卿介绍说,每年谷雨时节的前后,侗乡人开始把秧苗插进稻田,过段时间把鱼苗也放进稻田,这些吃着稻花、虫子、杂草的小鱼远离农药化肥的“侵扰”,半年多能长到四五两重。

 

  同时,鱼在觅食的过程中,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搅动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其粪便保养和育肥了地力。有些侗家人还在稻田里放养鸭子,形成完整的“稻—鱼—鸭”共生系统。

 

  据贯洞村村民介绍,每年谷雨节前夕,他们都会轮流邀请寨邻亲友吃烤鱼,所以又称吃“转转饭”,此后便开始插秧,展开一年繁忙的农事活动。“吃烤鱼,既表示插秧即将开始,又有祈求丰收的含义。”贯洞村村支书罗先林说。

 

  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现代生活方式对中国不少地方的传统农耕文化产生不小的冲击。但7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良好的自然生态,让当地侗乡人一直在“稻鱼”共生的农耕文化中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依然延续着这一传统。

 

  罗先林告诉记者,以前的“烤鱼节”不仅吃鱼,还吃天上的飞鸟,近年来,随着村民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烤鱼节上的飞鸟已变成当地特有的小香猪。

 

  “这几年,村民通过种植沙田柚、枇杷、板栗等经济作物,人均收入已达5000多元,部分村民还通过发展稻田养鱼找到了增收致富的路径。”罗先林说。

 

  据了解,从江县世代居住着苗、侗、瑶等19个少数民族,其中侗族有13万多人,除了“烤鱼节”,每年当地的侗族村民还会在相应节气,举办祭萨(祖母)、丢尤尤、吹笙踩堂、鼓楼抢鸡、吃相思、斗牛等民俗节日活动。

 

  新华网 若渔


相关推荐
©2015久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