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选择钓点
钓手来到水边,放眼望去,碧波荡漾,鱼到底藏在哪儿呢?在什么地方下钩好呢?尤其来到一个陌生的水域,更是一件需要动脑子的事。对此,有人提出“鱼道”和“鱼窝子”之说,并针对季节和气温编了顺口溜和谚语,如“春钓边,夏钓潭”“,三伏钓早晚,春秋钓中间”等等。究竟有没有既准确又简便的方法能找到鱼的踪迹呢?下面介绍五条寻觅鱼踪的方法。

1、觅食的规律
鱼贪恋饵料,哪里有食物就会往哪里聚集,水下的腐烂植物、小虾小虫、水面的浮游生物、柳絮杨花、草叶昆虫等等,都是鱼追逐的对象。就水下而言,草墩苇根处,水底的乱石、草叶堆积的地方,也是鱼觅食之处。俗话说:“钓草不钓光”,是指在草墩苇丛处钓鱼,要把鱼钩下到其缝隙中或边缘处,不要下到光亮的水面。“钓脏不钓光”,这个“脏”指的是水下有乱石草叶等物,只有这些地方才能孳生、繁衍和聚集虫虾,它们是鱼的美食,能招来各种鱼。在这里下竿虽有可能挂底,但确有鱼可钓。光洁平整的地方是留不住鱼的。养鱼池经常投料的地方,自然是鱼聚集的场所。另外,海边的礁石、山湾回流、人工鱼礁、桥墩等处,也是鱼爱聚集的地方。钓手自己用饵料打窝子,是诱鱼聚集的最好方式,但只限于静水。此外,还可用草捆成捆,加石块沉入水底。或用网兜装菜叶、青草加石块沉入水底诱鱼,效果都不错。
2、水温
鱼也是怕冷怕热的,随着天气的变化,会随时游到水温最适宜的地方去。谚语说:“春秋钓阳夏钓阴”。春秋季节是冷暖交替之际,岸边水浅易被阳光晒透,水温自然高于深水区,鱼趋温而来。夏日水面温度升高,鱼不耐热,自然游向阴凉处或深水区避暑。在某个水域中,因下雨或其他原因,大量凉水突然增加,使水温明显降低,鱼受到凉水的刺激,可能潜伏不动,更不会咬钩吃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两三天)水温趋于正常,鱼适应了新的水温,才能咬钩吃食。
3、富氧的水域
鱼对氧的需求不亚于人类,有氧则欢,缺氧则死。水中最富氧的地方,一般也是鱼最多、最活跃之处。水在翻腾流动时,易将空气中的氧溶于水,因此,在静水域的入水口,人工养鱼池的增氧机等处,是鱼最爱聚集的地方。刮风时的迎风岸边,除有大量浮游生物、水草虫虾被风浪送过来之外,风浪也可使水中的氧气增多,鱼寻氧觅食自然会在这里聚集。当然,迎风投竿会增加些难度,钓手本身也要辛苦得多,这就需要钓手权衡利弊做出判断。下雨也能将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尤其是闷热的炎夏,气压较低时,鱼也特别难受,养鱼密度大的水池中,如无增氧设备,鱼将浮出水面,严重时就会“翻坑”死鱼。这个时候如果下雨、刮风,情况就会有所缓解。所以雨后钓鱼,也是上鱼的好机会。遵循鱼觅食、喜氧和怕冷、怕热这些习性选择钓位,大多数情况下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4、水声
一般来说,有鱼跃出水面的击水声,正说明这儿鱼多,此时鱼活跃,正是垂钓的良机。如春季产卵期的鱼情最容易观察得到。黎明时,鱼群纷纷游到浅水处水草里进行追逐“甩仔”;有时露出水面,发出“啪啪”的声响;有时在岸边“谈情说爱”。夏季,万年 成群结队地在水面上悠悠嬉戏。有万年 的水域,必有其他鱼类。初秋,水面上、水草茎叶下,发出一片“嚓嚓”声,鱼活跃,水草零乱,茎叶残缺不全,草茎漂浮,表明食草性鱼类较多;水草的草叶震动,草丛中必有鱼栖息。
5、鱼泡
鱼泡是鱼觅食触动泥土发出的水泡,或是鱼吃食时嘴里吐出的气泡,但气泡并不都是“鱼星”,有些气泡是水底腐殖质受热或被流水搅动上升的沼气泡,大小差不多,位置固定,间歇时间相近;而“鱼星”有大有小,随鱼活动。这两种情况只要认真观察还是可以分辨的。各种鱼发出的鱼星是不同的:鲫鱼鱼星小而少,三三两两,如同珠子,放出的速度慢,星距长;鲤鱼鱼星放出三四个似樱桃大小的气泡,往往先吐一个大的,然后连续密集上升,星距较近;草鱼鱼星先上来单泡,略大于鲤鲫鱼鱼星,随后又不断地上升四个气泡为雌鱼,若间断上升单气泡为雄鱼;鳊鱼鱼星似黄豆粒大的气泡,一次连续上升五六个,星距较长,消失速度快;鲢鳙鱼星较其他鱼多,气泡先大后小,一次放几个,移动还放;黑鱼鱼星随动随放,形成连串气泡,似花生米大小,星距小,速度快;泥鳅的鱼星细而密,成串,呈现泡沫状。鱼大鱼多鱼星也大也多;鱼小鱼少鱼星也小也少。观此鱼星,可识别水下鱼种,可因鱼施钓。

1、觅食的规律
鱼贪恋饵料,哪里有食物就会往哪里聚集,水下的腐烂植物、小虾小虫、水面的浮游生物、柳絮杨花、草叶昆虫等等,都是鱼追逐的对象。就水下而言,草墩苇根处,水底的乱石、草叶堆积的地方,也是鱼觅食之处。俗话说:“钓草不钓光”,是指在草墩苇丛处钓鱼,要把鱼钩下到其缝隙中或边缘处,不要下到光亮的水面。“钓脏不钓光”,这个“脏”指的是水下有乱石草叶等物,只有这些地方才能孳生、繁衍和聚集虫虾,它们是鱼的美食,能招来各种鱼。在这里下竿虽有可能挂底,但确有鱼可钓。光洁平整的地方是留不住鱼的。养鱼池经常投料的地方,自然是鱼聚集的场所。另外,海边的礁石、山湾回流、人工鱼礁、桥墩等处,也是鱼爱聚集的地方。钓手自己用饵料打窝子,是诱鱼聚集的最好方式,但只限于静水。此外,还可用草捆成捆,加石块沉入水底。或用网兜装菜叶、青草加石块沉入水底诱鱼,效果都不错。
2、水温
鱼也是怕冷怕热的,随着天气的变化,会随时游到水温最适宜的地方去。谚语说:“春秋钓阳夏钓阴”。春秋季节是冷暖交替之际,岸边水浅易被阳光晒透,水温自然高于深水区,鱼趋温而来。夏日水面温度升高,鱼不耐热,自然游向阴凉处或深水区避暑。在某个水域中,因下雨或其他原因,大量凉水突然增加,使水温明显降低,鱼受到凉水的刺激,可能潜伏不动,更不会咬钩吃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两三天)水温趋于正常,鱼适应了新的水温,才能咬钩吃食。
3、富氧的水域
鱼对氧的需求不亚于人类,有氧则欢,缺氧则死。水中最富氧的地方,一般也是鱼最多、最活跃之处。水在翻腾流动时,易将空气中的氧溶于水,因此,在静水域的入水口,人工养鱼池的增氧机等处,是鱼最爱聚集的地方。刮风时的迎风岸边,除有大量浮游生物、水草虫虾被风浪送过来之外,风浪也可使水中的氧气增多,鱼寻氧觅食自然会在这里聚集。当然,迎风投竿会增加些难度,钓手本身也要辛苦得多,这就需要钓手权衡利弊做出判断。下雨也能将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尤其是闷热的炎夏,气压较低时,鱼也特别难受,养鱼密度大的水池中,如无增氧设备,鱼将浮出水面,严重时就会“翻坑”死鱼。这个时候如果下雨、刮风,情况就会有所缓解。所以雨后钓鱼,也是上鱼的好机会。遵循鱼觅食、喜氧和怕冷、怕热这些习性选择钓位,大多数情况下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4、水声
一般来说,有鱼跃出水面的击水声,正说明这儿鱼多,此时鱼活跃,正是垂钓的良机。如春季产卵期的鱼情最容易观察得到。黎明时,鱼群纷纷游到浅水处水草里进行追逐“甩仔”;有时露出水面,发出“啪啪”的声响;有时在岸边“谈情说爱”。夏季,万年 成群结队地在水面上悠悠嬉戏。有万年 的水域,必有其他鱼类。初秋,水面上、水草茎叶下,发出一片“嚓嚓”声,鱼活跃,水草零乱,茎叶残缺不全,草茎漂浮,表明食草性鱼类较多;水草的草叶震动,草丛中必有鱼栖息。
5、鱼泡
鱼泡是鱼觅食触动泥土发出的水泡,或是鱼吃食时嘴里吐出的气泡,但气泡并不都是“鱼星”,有些气泡是水底腐殖质受热或被流水搅动上升的沼气泡,大小差不多,位置固定,间歇时间相近;而“鱼星”有大有小,随鱼活动。这两种情况只要认真观察还是可以分辨的。各种鱼发出的鱼星是不同的:鲫鱼鱼星小而少,三三两两,如同珠子,放出的速度慢,星距长;鲤鱼鱼星放出三四个似樱桃大小的气泡,往往先吐一个大的,然后连续密集上升,星距较近;草鱼鱼星先上来单泡,略大于鲤鲫鱼鱼星,随后又不断地上升四个气泡为雌鱼,若间断上升单气泡为雄鱼;鳊鱼鱼星似黄豆粒大的气泡,一次连续上升五六个,星距较长,消失速度快;鲢鳙鱼星较其他鱼多,气泡先大后小,一次放几个,移动还放;黑鱼鱼星随动随放,形成连串气泡,似花生米大小,星距小,速度快;泥鳅的鱼星细而密,成串,呈现泡沫状。鱼大鱼多鱼星也大也多;鱼小鱼少鱼星也小也少。观此鱼星,可识别水下鱼种,可因鱼施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