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标的分类和应用技巧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钓法”传入大陆,当时只有一种浮标——孔雀羽材质、7目软尾、身长120毫米、标脚长50毫米,钓鱼人称之为“鲫鱼标”。随着钓鱼技术的发展,以及钓具产业的崛起,不论是浮标材质或是形体,都越来越多样化。面对形形色色的浮标,该如何去应用呢?
硬尾,也称“实心尾”。对于一支高档硬尾标来说,如果标尾最大直径在1毫米、最小直径大于0.6毫米,则它肯定是整支浮标比重最大的部分,且它的比重大于水。软尾,也称“空心尾”由于软尾是中空的,所以它在水中能产生较大的浮力。
目前,有很多钓友喜欢使用硬尾标,认为它比较灵敏。为什么?假设有一条鲫鱼在水底吸食钓饵,当它牵动钓组时浮标只有1目的下沉量,但在浮标上表现出的动作却超过了1目。这又是为什么?前面说过,硬尾本身自重大,再加上标尾很细,因此本来是1目的下沉量因惯性作用加大了。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硬尾标会给人在视觉上造成下顿幅度大的感觉了。那么这种所谓的“灵敏”全无缺点吗?当然不是!当鱼刮蹭到线组时,本来不应该让这种虚假信号体现出来,结果却因为硬尾标的这种特性,导致假动作幅度加大。而在所有前提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软尾标却可以将这种虚假信号过滤掉一些。由此,我不难发现,软尾标表现出的中鱼信号幅度很小,顿感却较强。所以大家喜欢在钓生口鱼时用硬尾标,而在钓滑口鱼时用软尾标。
三、灵敏性和稳定性
大家都知道,浮标越小越灵敏。但问题是:浮标越小越好吗?越灵敏越好吗?很多东北的钓友在冬钓大棚时都喜欢用小标,开始阶段,由于浮标灵敏,即使鱼口较弱,也能保持较高的中鱼率。可钓着钓着,却出现浮标有动作不中鱼的现象。为什么?大家要清楚,鱼不是排着队吃你的饵,它们被诱进窝点后肯定是有吃饵的,有转悠的;鱼在水里不停游动,肯定会刮蹭到线组,结果使浮标产生动作。此外,细标尾是灵敏,但如果你看不清楚,又有什么用呢?因此,我说浮标并不是越小越好,也不是越灵敏越好。记住一点:灵敏的浮标也好,稳定的浮标也好;调钓灵些或是钝些,都要根据鱼情及是否适合自己来选择和决定。通常情况下,灵敏的浮标适用于水温低、鱼口弱的鱼情;稳定性好的浮标适合钓乱鱼;而钓又滑又乱的鱼,则应选择既具备灵敏性又具备稳定性的浮标。
四、常规钓法下的浮标应用
什么是常规钓法?比如在钓鲫鱼时,你将浮标设为调3钓3、调4钓2、调5钓6等,这些都属于常规钓法。如果将浮标设为调平水钓6目,或是钓大滑铅,这就不属于常规钓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