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钓在野钓的运用:浮漂灵敏度问题

  有人用浮漂所能提供的浮力与浮漂自身重量的比值,取名叫吃铅倍数或吃铅倍率,来衡量浮漂本身的灵敏度,吃铅倍数越大越灵敏,越小越迟钝,我觉得是很对的。但对于吃铅倍数多大为好,则各有说法,还有人给出一个数值区间,说是大了也不好,小了也不好,区间内正好。对于大了不好的理由,有说是浮漂有一定自重便于抛竿,有说是有一定自重,鱼咬钩浮漂下顿时惯性大点,顿的距离长,便于观察,也有说浮漂自重太少,浮漂太贼,钓鱼不好用,对这个说法我不认同。我认为,只要其它条件允许,浮漂自重越小越灵敏,对我钓鱼越有利,没有数值限制。

  我可以这样想:用一套已经调校好的浮漂,如果有办法减轻浮漂0.5克的自重,那这0.5克的重量不正好用在铅坠上面(铅比重远大于水,可忽略浮力的影响),才达成原有的平衡?这时水线受力更大,拉得更紧,信号有效传导更好。如果这0.5克铅做成可以在水线上改变位置,那么它是放到浮漂上有利于抛竿,还是放在铅坠上有利于抛竿?无疑是在铅坠边。抛竿时,铅坠的摆幅越大于浮漂,我平时荡送抛竿,注意力也是集中在铅坠。把调整好的钓组铅坠剪一半铅固定到漂上,去抛抛看就可以明白了。抛竿问题解决了,再看看下顿距离问题,鱼咬口是通过子线牵动铅、水线、漂三位一体的整个组合,然后反映在视目上,克服的是整个组合的重力惯性和水阻,而线组重力惯性和水阻都没起变化,铅坠离鱼口最近,信号最容易接受,何况水线又拉得更紧,顿感只会更加明显。上浮时起作用的浮力也没什么不同。因而自重轻就更为有利。至于浮漂贼,正好说明它的灵敏,通过调、钓目调整我可以选择钓组的灵钝,而迟钝的浮漂再调灵敏度也受到限制。

  目前做漂选用的芦苇、巴尔彬、孔雀翎,已经是自然界比重很轻的材料了,来源广,成本低,耐用性能满足我的要求,稳定性即吸水性和受温度影响的浮力变化都在我可接受的范围内,灵敏度也够用。比重更轻的材料,絮状结构会更为松散,空隙更多,可能在某个方面出现较大的缺陷,而不为钓鱼人接受,各方面能满足我心意而比重更小的材料可能还没找到,这才是三种材料成为主流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灵敏度够用就行。购买浮漂,用手掂掂,分量较轻,关键留意一下上漆质量、接口牢固性、同心度、视目清晰度,就行了。

相关推荐
©2015久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