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断线折竿的方法

断线折竿是钓鱼过程中最为懊恼的事情,造成断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介绍避免断线折竿的方法。
避免断线折竿的方法
1、鱼线偏细。碰上大鱼上钩,线细承受不了鱼的强大拉力而被拉断。这就要求钓者对所垂钓水域中的鱼种情况,事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根据所钓对象鱼及其大小来选用相应规格鱼线。不可一味求细,求灵敏度。诚然,线细有明显的优越性:上鱼率高,反应灵敏,而且手感也好。但不能忽略是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
2、鱼线受损。或变形、或起毛,或反复弯曲及扭转,或硬弯,或死结,或使用时间太长而老化,这样的鱼线根本不能再用,应立即换掉。
3、鱼线质量太差,属假冒伪劣产品。在购买时应仔细检验,千万不可贪图便宜,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当然也不一定就越贵越好,关键是看性能,要进行认真的检验。
4、提竿用力过猛。这也是造成断线的一个主要原因。
5、遛鱼方法不当。形成与大鱼“拔河”之势;或者未能将鱼牵出障碍区,让鱼窜进了水草丛、芦苇塘或乱树枝等障碍物中;或者鱼未被遛乏便急于起鱼,结果造成大鱼挣断钩线而逃脱。钓上大鱼必须按照遛鱼要领牵遛。如果逃窜力大的鱼种,例如草鱼,更要注意,遛的过程中,伺机还要再“顿”它一两次,目的是将其嘴扎深扎透。只要是大鱼,必须把它遛得精疲力竭、毫无反抗能力时,方可拉近岸边,即使到了这个地步,也还是马虎不得,须提防“狡兔三窟”。
6、有时海竿线被竿缠住放不出线,或是绕线轮失灵放不出线,致使形成“拔河”状态。这往往与操作不当有关,应改进抛竿方法。一旦形成既定局面,也要沉着应付,可采取一些临时补救措施。例如立即接上备用线,或是索性将竿平丢于水中,随鱼而去,然后再依据情况伺机而行,或下水跟踪牵遛,或请身边钓友帮忙。往往在历经一场“惊心动魄”地拼搏之后,出现失而复得的结局。当然也不能排除“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可能性。
7、钩线被障碍物挂住,提不出来而断线。这就要求在下钩前先勘察地形,特别是水底地貌情况,尽量避开水下暗草和障碍物。
一旦钩线被挂住,切忌不可强拉硬拽,要按照前例中介绍的方法将钩线取出。折竿主要发生在下面几种情况。
1、鱼上钩后钓手将竿子垂直上举。这时钓竿通体受力作用不能发挥,而只靠竿尖承受拉力,再加上鱼的挣扎,很容易将竿折断。此乃钓手操作不当所致。正确的做法应是先将鱼遛乏,提鱼时钓竿不能垂直上举,而应向右斜后方提拉(假使钓者右手握竿的话),这样使钓竿形成弯弓状,通体受力,就不会发生折竿现象。
2、钓手握竿的部位错误。不是握竿柄,而是握竿的中间部位,甚至握竿的前端部位,显然这种握竿方法有极大的危害,即钓竿不能通体受力,只能靠前端受力,故很容易造成折竿。
3、提竿用力过大过猛。不仅容易扯断钩线,而且也会折断鱼竿,尤其在鱼正逃窜之时,猛力提竿更易将竿折断。正确的提竿动作,应是用腕力上扬,用力要柔和,充分发挥竿本身的弹力。须知“提竿要有力”,绝不是“提竿用猛力”,这是初涉钓场的钓友应当注意的。“有力”和“猛力”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4、钩线被水底障碍物挂住,处理方法不当。用力提竿,钩线未被拉出,也未断(断了倒好说),却把鱼竿弄断了。这种情况也多半出在新手身上。关于鱼钩挂底的处理方法,请参看“鱼钩被障碍物挂住如何处理”,此处不再赘述。此外,有的钓手在竿梢上系上一节软硬适宜的弹簧,连接主线,一旦碰上大鱼咬钩,竿子被拉直,弹簧可以发挥鱼竿以外的弹力作用,以使断线折竿的危险得到缓解或避免。
5、钓竿质量太差,尤其是玻璃钢竿缺乏韧性、发脆,经受不住大的拉力,特别是大的动载负荷的考验,很容易断裂。也有的竿管壁厚薄不匀,研磨粗糙,当竿体受力时,节与节之间受力不均,容易出现管壁裂口等断裂现象。因此,选购钓竿一定要注意检验竿的受力强度及竿的结构状况是否良好。
6、脑线过于结实,不利于保护钓竿。在组成钓组时,拴钩的脑线一般应细于主线的线径。脑线过粗,不利于保护钓竿。一旦碰上大鱼,其拉力超过主线实际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如脑线细于主线,脑线就会断掉,而不至于损坏钓竿;反过来情况就很不妙了。当然,粗脑线也有它的优点,如挺拔,有支撑力。

相关推荐
©2015久钓网